跳到主要內容區
  •  疾病概述

結核病是一種目前仍普遍存在於全世界的慢性傳染病,它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 成的,在初感染時,大約 95%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,但會有終身再 活化(Reactivation)的潛在危險,只有 5%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 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(如:結核性腦膜炎)。經過初感染而未發 病的人,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(Exogenous reinfection)而發病。 結核病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,如淋巴結、腦膜、胸膜、腎臟、骨骼、 皮膚、消化道、泌尿生殖道等;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, 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,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。 若給予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,結核病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痊癒(Cure),但若不 予治療,則在 3 年內,約有一半的病人會死亡。在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、 胸痛、體重減輕、倦怠、食慾不振,發燒、咳血等。

  •  傳染方式

結核病的傳染方式過去曾有飛沬傳染(Droplet)、塵埃(Dust)、及飛沫核(Droplet nuclei)傳染等學說,而以飛沫核傳染論最為人所接受。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常在 吐痰或藉在公共場所講話、咳嗽、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排出結核菌。這些飛 沫在塵埃中,乾燥後飛沫殘核飛揚飄浮在空中,直徑小於 5 μ 的飛沫殘核便可 經由呼吸道到達正常的肺胞,造成感染。近年來常常使用空氣傳染(Air-born infection)一詞,強調即使離開感染源甚遠,也可能受到感染,不能掉以輕心。 然而結核病感染的另一特徵是感染很難發生,因為結核菌很不容易到達肺的末梢 部位。流行感冒或麻疹病毒一旦附著在呼吸道上皮就會發生感染,但結核菌並非 如此。傳染最常發生在較親密的接觸者,常常發生在親近的人,或居住在同房屋 者。結核病通常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。直接吸入病人咳出的飛沫也是傳染途 徑之一。飲用未經適當消毒之牛奶亦可能得到腸結核,再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, 但目前幾乎沒有這種情況發生。

  •  潛伏期

一般而言,從受到感染到初發病灶出現,或對結核菌素測驗呈現有意義反應,大 約須 4~12 週;而從感染後 6~12 個月是病程繼續進行到肺結核的最危險期。無 論如何,一旦受到感染,終其一生均可能為一潛在發病源。 可傳染期(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) 理論上,只要痰裡含有活的結核桿菌即屬可傳染期,而其傳染力大小決定於排出 的結核菌的數目、毒性、環境、通風程度、結核菌有無曝曬在陽光或紫外線下,以及病人在談話、咳嗽及打噴嚏時造成飛沫的機會大小等因素,而有效的抗結核 藥物治療,通常在 2 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。

  •  臨床症狀

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,初發病時往往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,且症狀過 程緩慢,時好時壞,甚至於侵犯之器官不限於肺部,如淋巴結、腦膜、胸膜、腎 臟、骨骼、皮膚、消化道、泌尿生殖道等使診斷更加困難;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 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,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,但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 結核來得低。在初感染時,大約 95%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(即潛伏 結核感染),但會有終身再活化(Reactivation)的潛在危險,只有 5%的人在 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(如:結核性腦 膜炎)。經過初感染而未發病的人,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(Exogenous reinfection)而發病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、胸痛、體重減輕、倦怠、 食慾不振,發燒、咳血等。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之症狀(如咳嗽超過兩週),宜儘 速就醫。

  •  預防方法

  • 認識疾病之傳染方式、防治方法,以便能早期診斷與治療。
  • 改善居住環境,避免過度擁擠,以減少疾病傳染機會。
  • 不慎接觸結核病患者,配合衛生單位接受接觸者檢查。
  • 卡介苗的接種
    接種卡介苗之目的係在人體尚未受到第一次自然感染前,先用疫苗造成人 工感染,使人體免疫系統認識結核菌抗原,以避免有害的結核菌在初次自 然感染時引發進行性初發性結核病(progressive primary tuberculosis),故最遲應在 1 歲之內完成卡介苗接種。
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