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一、身心特質
智能障礙學生就其定義來說,在智能發展上較同年齡者有明顯遲緩狀況,並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顯著困難。
準此,智能障礙學生各方面發展,均有明顯低於同儕的現象。

以下分別自學習、語言、人格、生活適應等各層面進行簡單介紹(洪榮照,2013):
1.
學習能力:
(1)
學習速度與反應遲緩,常會自我預期失敗,學習遷移與類化困難、學習動機薄弱。
(2)
各科學習成就顯著低落,對抽象學習材料的學習效果尤差,想像力貧乏、缺乏創新能力。
(3)
注意力不易集中且無法持久,上課時常做些無關事情。注意廣度狹窄、不善於選擇性注意、有短期記憶缺陷。
(4)
概念化與組織能力差、辨認學習能力弱,對組織學習材料有困難。且無法有效統整外在刺激與訊息,推理能力差,無法將學會的內容類化至一般情境。

2. 語言發展:
智能障礙學生的語言發展,因與智能發展有密切關係,故呈現在語言方面,多數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,如在語法、語意、語用等各方面都有落後現象。部分中度智能障礙學生有說話異常的現象,如構音困難、發聲異常、口吃等。不過,一般來說,輕度智能障礙者,在生活上或簡易對話上,能和成人或同儕做有效溝通。

3. 人格發展:
(1)
智能障礙者有較高的焦慮、對失敗的預期、面臨的挫折情境比一般同學多,且使用防衛機制的表現強烈,如否定、退化、內化、抵消、壓抑等。
(2)
人格較為僵化、缺乏彈性、分化度較低。
(3)
從事各項活動的成敗常歸納為外界因素,不認為自己可以克服外界的困難。
(4)
對自我與外在環境界線辨認困難,缺乏自我意識反應,對別人的反應模糊,面無表情。
(5)
由於常常經驗到失敗,自己會感受到無能、自卑,常會有不穩定的抱負水準,可能較會有退縮反應,而出現與社會或同儕團體疏離的心態。

4. 生活適應:
(1)
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、事務處理能力、時間觀念等,都比同齡同學差。
(2)
缺乏隨機應變能力,無法因應問題情境調整自己的行為,因此,可能出現對週遭事物漠不關心的情形。
(3)
較難融入同儕團體的各項活動,較常受到孤立或冷落,或者出現跟在別人後面、受別人指使等現象。
(4)
從外顯行為來看,可能出現表情呆滯、眼神渙散或無目標東張西望,知覺動作能力差,動作遲緩或呈現笨拙等現象。
(5)
遇到事情常缺乏彈性,較容易表現出拒絕、退縮、固執、壓抑等行為來處理所面臨的衝突,較容易緊張、焦慮,很難放鬆自己。
智能障礙者的個別差異甚大,每一位智能障礙者都可能因智能力水準、所處環境及生活經驗的不同,而出現不同的特質。

二、輔導原則
生活輔導:
(1)
透過導師、學系助理與協助同學,妥善安排智能障礙學生通勤、住宿與校園生活等日常例行活動。
(2)
為增進學生獨立生活與人際互動,不要過度保護或低估學生能力,鼓勵班級同學讓他們參與各項班級及學校活動,增加其生活經驗,以提高學習動機與意願。

三、教學提醒
(1)
由於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短暫及學習動機、抽象概念不足,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儘量活潑生動及符合實際功能,教學策略上透過動靜穿插以維持學生學習興趣。
(2)
在教導概念或技能時,提供智能障礙學生大量練習機會,並在學習後也能透過反覆練習,以維持學習效果。
(3)
教學內容呈現時,多使用資訊媒體、具體圖片、講義摘要、關鍵指引等,並在解說上注意學生理解能力,用詞儘量簡明易懂。
(4)
透過同儕小老師引導學生學習,並適時給予必要協助,除減少學生挫折感外,亦應給予學習成功經驗,增進其學習動力。
(5)
考量個案特教需求,宜給予調整課程內容深度、學習評量標準、作業份量等。

 

資料出處:

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-學生輔導原則

https://special.moe.gov.tw/article.php?paid=181